为传承科学家精神,激励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理想,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近日在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工作站成功举办第三期“材智薪传·师者匠心——与时光对话的科学家精神”访谈活动。本次活动特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瑞军教授作为嘉宾,与辅导员及学生代表展开了一场真挚而深入的对话。

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,张瑞军教授坦言自己并非一开始就立志成为教师。他来自河北农村,性格内向,甚至“最怕当老师”。1979年考入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,本科五年间几乎从未在公共场合发言。然而,命运却让他“阴差阳错”走上讲台。为了克服表达障碍,他主动阅读《卡耐基系列丛书》《语言的突破》等书籍,逐步突破自我,最终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。他勉励学生:“人不要轻易否定自己,很多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。”

在谈到科研习惯与精神时,张瑞军教授强调“坚持”是科研工作者最宝贵的品质。他分享了自己从摩擦学转向新型碳材料的研究历程,尽管方向几经调整,但他始终秉持“不断试错、持续思考”的态度,最终在新型碳功能材料与摩擦学领域取得突破,主持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。他指出,科研不是“上班打卡”,而是“生活的一部分”,需要时刻保持思考与探索的状态。
他还特别提到人工智能对科研的深远影响,鼓励学生主动拥抱新技术,善用AI工具提升科研效率与创新能力,“这是你们与老一辈科研人竞争的最大优势”。
本场访谈以张瑞军教授的成长与育人经历为缩影,展现了科学家“坚韧、朴实、开放、传承”的精神风貌。学院将继续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,深化“五育融合”育人机制,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材料学子。